以腳步丈量鄉土,用智慧澆灌希望。三年來,常州市武進團區委累積招募48名青年志愿者奔赴武進鄉村,感受土地脈搏。當青年遇見鄉村,如何激蕩振興交響?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志愿答卷”。
基層治理中的青春力量
“正青春”碰撞“最基層”,他們始終用行動維護群眾權益,讓青春力量融入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
周浩至今記得那個炎熱的夏天,建筑工人老李拄著的拐杖一瘸一拐地來到人社所求助。
施工時,老李不慎從腳手架上跌落,造成右腿骨折,但包工頭卻以“違規操作”為由拒不承擔醫療費用。周浩一連幾天頂著高溫,往返于工地和項目部,最終他找到了關鍵目擊者并說服他作證。最后一次調解持續到深夜,他拿出準備好的事故現場照片、醫療鑒定報告和目擊證詞時,包工頭終于松口,同意支付醫療費用并給予賠償。
在基層,周浩遇見過太多這樣的案例,為了讓更多企業知法守法,他參與舉辦預防勞動爭議會議,以案說法,幫助更多人爭取應有的權益。
何遠青畢業于法學院,畢業后選擇來到鄉村從事普法工作。她發現傳統的普法方式效果有限,于是和團隊一起策劃準備,把復雜的法律條文編成朗朗上口的順口溜,還設計了普法互動環節,寓教于樂,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法律知識。
最讓何遠青欣慰的是,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村民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不再是“找關系”,而是“找法律”。
清晨七點,安博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作為街道消防工作隊伍的一員,他承載著守護千家萬戶安全的重任。
記得剛入職不久,安博在檢查一家大型超市時發現,消防通道被貨物占滿,應急照明燈多數失效。當他提出整改要求時,超市經理不以為然。安博沒有氣餒,他找來近年來發生的重大火災事故案例,用真實的數據和慘痛的教訓,終于讓經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除了日常檢查,安博還特別重視消防知識的普及。他與同事一起向商戶科普消防知識,親身體驗滅火器使用、逃生演練等,他用專業和堅守,筑起一道堅實的安全防線。
群眾服務中的青春溫度
他們編織民生服務的網絡,有耐心,有溫度,讓每份付出都化作群眾辦事時的順心與安心。
作為湖塘鎮12345熱線志愿者,李凌云認真對待每一次來電。去年冬天,一位老人來電反映家中暖氣故障。李凌云立即協調維修人員上門,并每隔一小時跟進維修進度。當得知老人子女都在外地時,她還主動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方便第一時間幫助老人。
除了熱線服務,她還走進養老院,悉心陪伴有需要的老人,寒暑期,她化身老師帶領孩子開展模擬法庭和安全演練活動。看著孩子們從膽怯變得開朗,聽著老人們親切地喊她“閨女”,她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如今,李凌云懷著對鄉村振興事業的滿腔熱忱,選擇續簽志愿服務,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書寫她的青春。
孫晴曉負責的黨員服務工作需要極大的細心和耐心。她發現許多老黨員因為視力不好,閱讀學習材料很困難,就主動錄制方言版音頻學習資料,獲得了老黨員們的廣泛好評。
在黨員轉接這一項重要業務中,她認真核對黨員信息、為黨員答疑解惑,一年多以來,她成功辦理黨員轉入業務五百余件、黨員轉出業務三百余件,實現黨員跨區域的“無障礙”流動。
工作之余,孫晴曉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各項活動,從敬老服務到農技學習,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在鄉村沃野施展才干、奉獻青春已經成為了我前進的目標和動力。”
文化振興中的青春活力
從宣講到文藝活動,他們用想法和創新激活鄉村文化振興的“一池春水”。
“同學們,請觸摸這面彈痕累累的墻壁,它見證了1941年那段烽火歲月......”孫格的講解總是充滿感染力。每次宣講前,孫格都會提前調研線路細節,結合青年群體興趣,設計互動打卡、情景問答環節,從帶領青年學生追溯紅色印記,到引導青年干部觸摸紅色溫度,孫格已帶著2000余名青少年走訪“青鋒映紅途”青少年學習社線路。
“作為紅色宣講員,我始終堅信‘腳下有泥土,講解才有溫度’。”孫格表示,將繼續深耕紅色文化,將史料轉化為鮮活故事,讓紅色線路煥發新活力,引導更多青年在追尋紅色足跡中堅定理想信念。
在西湖街道,總能看到唐舒靜忙碌的身影。作為基層文化振興的參與者,她積極投身各類文化活動的組織與實踐。她參與策劃“紅石榴”民族團結籃球賽,通過體育賽事搭建民族交流橋梁。在文化傳播方面,她參與創排“西太湖十年蝶變”情景劇,用藝術形式展現地區發展成就,讓紅色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深入人心。
“文化振興不是表面功夫,而是與群眾情感共鳴的雙向滋養。”唐舒在鄉村文化振興的道路上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武進,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基層的故事藏在每一次耐心解答里,每一回俯身服務中,每一步踏實前行間。
他們以青春為筆,以智慧為墨。在基層的畫卷上寫下“擔當”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