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站廣場前的廣告樁存在安全隱患”“盲人夫婦申請盲杖遇政策障礙”“農家自來水水流如滴”……這些看似瑣碎卻直接關系百姓生活質量的問題,正是通過“海心安”民生服務直通車平臺,一一被推動解決。
去年3月18日,海安市推出《“海心安·民生服務直通車”平臺訴求辦理實施辦法(試行)》,通過12345政務熱線延伸打造“接訴即辦”機制,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昂P陌病泵總€工作日推出一期,每期選取10個左右案例向社會公布處理進展。公眾的關注和監督,推動各區鎮、街道及時作出回復并公布工單的處理結果,從而形成正向治理回饋,推動具體問題解決。截至8月29日,365個工作日,“海心安”線上共受理工單8644件,公開答復6088件,辦結8487條,按時辦結率達98.2%。
這一組數字背后,是海安在基層治理機制上的持續創新與為民服務的扎實作為。在首批公布的“十差工單”中,一則關于“幸福里小區門口廣告樁”的問題尤為典型。該廣告樁長期無人處理,3月4日,“海心安”發出工單后,瑞海集團、住建局、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單位均以“不屬管轄范圍”為由退回工單,導致問題陷入僵局。
三方都有道理,但問題需要解決。這類因職責交叉或邊界模糊導致的治理盲點,恰恰是“海心安”機制的發力點。作為“海心安”的執行單位,海安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召開多部門會商會辦,明確主責單位,跟蹤督辦到底,不僅推動了個案解決,更倒逼各部門形成“首接負責”“聯動處置”的工作意識。
雅周鎮杭窯村13組因管網小,部分村民長期忍受“水滴狀”自來水之苦。1月29日,工單提交后,海安市城建集團水務公司迅速響應,所轄的曲塘營業所不僅上門解釋,更在一個月內完成管道改造,徹底解決該村組的用水難題。
海光路、盛世名門東門、漢庭酒店后方……多處出現針對老年人的“傳銷洗腦”“掃碼領雞蛋”等騙局。6月12日,接到群眾舉報后,海安市市場監管局迅速立案調查,并聯合公安與社區開展防騙宣傳、突擊檢查、錯時監管,構建起“宣傳—打擊—防護”三位一體的治理網絡?!昂P陌病痹诖诉^程中不僅是一條熱線,更成為一個社會治理的樞紐平臺,推動多部門協同作戰,實現從個案處理到系統治理的躍升。
明珠城廣場一棵30年樹齡的皂莢樹因枝干帶刺、落枝傷人引發市民擔憂。若簡單移除,雖杜絕風險,卻犧牲了城市生態遺產。2月28日,海安市園林公司接單后,最終采取“修刺固枝+每日巡查”的方式,既保護樹木,也保障市民安全。這類工單的處理,反映出“海心安”推動下的公共服務正朝著更加精細化、人性化方向發展。
去年9月,家住胡集街道的一對盲人夫妻因繳納社保無法免費領取盲杖,村社區主動協調、妥善處理。這種在制度與人情之間尋找平衡點的做法,正是“海心安”所倡導的“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深層體現——規則是硬的,但服務可以是暖的。
未來,“海心安”將繼續深化“即訴即辦機制”,讓群眾更心安、讓城鄉更美好。
(記者 趙勇進 通訊員 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