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安投資170多萬元,采購41座智能垃圾分類亭、630只果殼箱、8782只垃圾桶,投放到5個區鎮,同步配套發放10.5萬張宣傳折頁和分類標識貼紙。至此,該市農村垃圾分類設施提檔升級實現10個區鎮全覆蓋。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為重點任務之一。作為環境治理的關鍵一環,農村生活垃圾智能分類管理備受關注。農村垃圾智能分類,不僅是改善人居環境的關鍵抓手,更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的必答題,在破局中重構鄉村生態文明。
創新垃圾分類模式,提升農民參與度。引入“垃圾銀行”概念,建立積分兌換系統。村委會可以設立專門的垃圾分類積分管理小組,負責制定積分規則和記錄村民參與情況。村民將分類好的垃圾送到指定地點,工作人員根據垃圾種類和重量給予相應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用品、農資或現金,也可以用于抵扣水電費等。積分記錄采用電子化管理,每戶村民發放一張積分卡,定期公示排名。村委會組織開展積分達標戶評選活動,給予額外獎勵,以激發農民持續參與的積極性。此外,創新宣教動員模式,制作方言版分類教學視頻,利用村廣播定時播放;舉辦“最美庭院”評選活動,樹立分類示范戶;組建由返鄉大學生、駐村工作隊組成的志愿宣講團,開展入戶指導。針對留守兒童家庭,設計趣味互動游戲培養分類意識。
健全長效機制,推動垃圾分類常態化。建立“村民議事會+第三方評估”的雙重監督機制是推動農村垃圾分類常態化的有效途徑。各村可以成立由村民代表、村干部和環保志愿者組成的垃圾分類議事會,定期召開會議討論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議事會成員輪流擔任垃圾分類督導員,記錄問題并提出整改建議。聘請第三方評估機構,每季度對轄區內各村的垃圾分類工作進行綜合評估。制定《農村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明確村民義務與獎懲措施。建立“網格長+保潔員+監督員”三級責任制,定期公示各村分類成效。將垃圾分類納入村規民約,形成文明新風尚。
強化生態環保措施,防治垃圾污染。成立跨部門的農村垃圾污染防治工作組,制訂源頭減量計劃。工作組深入各村開展垃圾成分調查,識別主要污染源。對于生活垃圾,推廣可重復使用的購物袋和餐具。建立垃圾全程監控系統,在垃圾收集點、轉運站和處理設施上安裝監控設備和傳感器,實時監測垃圾量、處理狀況和周邊環境參數。數據傳輸至監控平臺,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同時,探索無人機巡檢輔助執法,提升監管效能。
農村生活垃圾智能分類管理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既能解決農村垃圾圍村難題,還能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我們應持續關注技術迭代升級,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綠色生活方式真正扎根鄉土,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作者倪俊杰)